2025年,随着金税四期系统全面上线,税务稽查进入“算法锁定”时代,关联交易成为重点监管领域。
税务部门通过大数据比对、资金流穿透、行业税负率监控等手段,精准锁定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利润、逃避税收的违法行为。
以下五类关联交易行为已触碰监管红线,企业需高度警惕。
一、资金拆借“无偿化”:视同销售补税风险激增
关联企业间无息或低息借款被认定为“无偿提供服务”,出借方需按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
例如,某企业长期向关联方提供无息借款,税务机关通过核查银行流水发现,其出借资金规模达2亿元且未申报利息收入,最终被追缴增值税及附加税费、企业所得税合计超千万元,并加收滞纳金。
稽查重点:其他应收/应付款科目中关联方往来余额长期挂账、借款利率明显偏离市场水平、资金流向与业务实质不符。
二、成本分摊“随意化”:虚构费用扣除遭重罚
关联企业通过虚构服务协议、虚增劳务费用等方式转移利润的现象频发。
某集团旗下子公司向母公司支付高额管理费,但无法提供服务内容、人员配置等证明材料,税务机关认定其费用扣除不合规,追缴企业所得税并处以0.5倍罚款。
此外,医药行业CSO(合同销售组织)虚构学术会议费用、电子签到系统与发票不匹配等问题,也成为稽查重点。
稽查逻辑:通过比对服务合同、付款凭证、业务实质三流一致性,核查费用真实性及合理性。
三、交易定价“偏离化”:转让定价调整追征期延长
关联交易定价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是税务机关调整的核心对象。
某制造企业向境外关联方销售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30%,导致利润转移至低税率地区,税务机关依据《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追溯调整其2018-2024年关联交易,补征企业所得税及利息合计超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特别纳税调整追征期可达10年,远超税务稽查5年追征期。
风险场景:长期亏损或微利企业、利润水平与功能风险不匹配、与避税港关联方交易。
四、股权转让“隐蔽化”:阴阳合同逃税被严惩
关联方股权转让中,通过“阴阳合同”压低交易价格、隐瞒实际收益的行为屡禁不止。
某自然人股东以1元价格转让关联企业股权,但税务机关通过核查资金流水、公司净资产等,认定其实际转让价格超5000万元,最终追缴个人所得税及罚款合计超2000万元。
此外,股权代持未申报个税、合伙企业核定征收滥用等行为,亦被纳入重点监控。
监管手段:利用CRS(共同申报准则)数据共享,追踪跨境股权转让资金流;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分析主播直播时长与申报收入匹配度。
五、跨境利润“转移化”:资本弱化与受控外国企业遭围剿
跨国企业通过资本弱化(关联方债务性投资占比过高)、受控外国企业(CFC)规则规避税收。某外资企业向境外关联方支付高额利息,导致权益性投资与债务性投资比例失衡,税务机关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调整其利息扣除额度,补征企业所得税及利息。
同时,对设立在低税率地区的受控外国企业,若未将利润分配回境内,税务机关可启动特别纳税调整。
合规要点:关联债资比超过标准比例(如金融企业5:1、其他企业2:1)的部分,其利息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企业应对建议
1. 自查整改:梳理关联交易合同、资金流水、费用凭证,确保定价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留存同期资料备查。
2. 风险隔离:避免关联方资金混用、长期挂账,及时清理往来款项。
3. 合规筹划:利用预约定价安排(APA)降低转让定价风险,通过成本分摊协议(CSA)合理分摊研发费用。
4. 技术赋能:部署税务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模拟申报数据与业务流一致性,提前预警风险。
2025年税务稽查已进入“以数治税”新阶段,关联交易不再是法外之地。企业唯有坚守合规底线,方能规避税务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股票配资排名在线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