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深圳北站,深圳人谁不头疼呢?设计年客运量才4400万人次,2024年实际客流直接飙到2.7亿人次,日均超74万人次,单日峰值更是突破114万。这意味着啥?每天光是进站安检,就得排老长的队,站厅里永远是人挤人,想找个地方歇歇脚都难,堂堂南北大动脉枢纽,快被挤到极限了。这时候,大家把希望寄托在了投资371亿、规模更大的西丽站身上,它有13台25线,可真能分流北站的压力吗?
先看看高铁网络这块。北站那可是握着两张“王牌”呢,广深港高铁直通香港,厦深铁路又是粤东的主干道,每天服务着18个省的旅客。好多人去香港,或者潮汕、福建等地,首选就是北站,这线路优势太硬了。再看西丽站,虽说规划了5条干线,像赣深、深茂、深汕这些,但广深第二高铁、深汕高铁都能通过联络线进北站,真正属于它“独占”的线路,也就深珠城际还在规划中。而且,它还缺了和广州南站的直连,这对大湾区西岸的辐射力可就弱了不少。你说,那些要去广州南或者大湾区西岸的人,可能还是得往北站跑,西丽在高铁线路上的竞争力,有点难搞啊。
地铁接驳方面,北站那优势简直是碾压级的。4号线日均客流量在深圳排前三,5号线又是东西主动脉,覆盖了龙华、福田、罗湖这些人口密集的地方。不管你住在深圳哪个方向,坐这两条地铁线去北站都挺方便。可西丽站呢,规划的13、15、27、29号线,基本都聚焦在南山区,像盐田、龙岗这些东部区域,根本没覆盖到。东部的居民想去西丽站,可能得倒好几趟车,太麻烦了。而且这些新线路刚开始运营,客流培育还得花时间,说远期日均能达到76.7万人次,这目标能不能实现,还得打个问号呢。
在城际系统上,西丽倒是有个“翻盘希望”,那就是深莞城际。要是能落实,就能打通东莞 - 西丽 - 前海走廊,激活珠江东岸的通勤需求,以后东莞的人来深圳西丽附近上班、办事,可能会更方便,说不定能带来不少客流。但深惠城际可就有点双刃剑的意思了,北站和西丽站都共享这条线路,这到底是能分流,还是会加剧两个站之间的客流竞争呢?还真不好说。
其实啊,大家对西丽站的功能定位可能有点误读。西丽站本来就是“东西向枢纽”,可不是北站的复制品。北站主要搞全国性的长途运输,像京广、广深港这些纵向的线路;西丽则聚焦粤西的城际线路,比如深珠、深茂这些横向的线路。有数据说,西丽预计能分流北站30%的过境客流,释放北站50%的运力冗余,它可不是要全面接管北站的客流,而是和北站分工合作。
西丽站还有张隐藏的王牌,就是“站城融合”。它采用TOD 4.0模式,上盖有146万㎡的综合体,直接连接南山科技园、留仙洞总部,大疆、中兴这些大企业都在这儿,能吸引30万高端就业人口。以后在这儿上班的人,出差坐高铁可太方便了,而且高铁和地铁同层换乘,3分钟就能搞定,高峰期每分钟还能疏散3000人,这效率简直杠杠的,说不定能吸引不少商务客流。
不过,西丽站就算建成了,也不是马上就能生效的,北站的改造很关键。要是北站的地下化改造延迟了,那它的饱和状态可能得持续到2030年,到时候西丽站就算建好了,没有北站的配合,也很难独自承担分流的重任。而且,深莞城际、深珠高铁这些规划线路的进度,也决定了西丽站能不能补齐“引流短板”。要是这些线路进展顺利,西丽站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这么看下来,深圳其实需要的是“功能互补型双核”。北站是当下的全国枢纽,地位不可撼动;西丽站是未来的科创走廊引擎,潜力巨大。不能总想着谁能完全分流谁,而是要考虑怎么让它们协同发展。比如推动广深港高铁的部分车次西移,加快深莞城际的落地,让两个站各展所长,形成一个更高效的交通网络。这样一来,深圳就能从“单点过载”迈向“网络型枢纽”,真正实现“内湾半小时、湾区一小时”的目标。
深圳的交通发展,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新旧替代,而是在不断探索中找到更优的组合。北站和西丽站,就像深圳交通的两只手,只有握在一起,才能形成更大的力量。你平时坐高铁更喜欢去北站,还是期待西丽站的建成呢?留言区聊聊你的感受吧!
股票配资排名在线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