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在学校里都听过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对吧?那是历史书上常讲的一段经典:蔺相如机智地把赵国丢失的和氏璧从秦国抢了回来,还保住了赵国的面子。
听起来真是够刺激的!可你想过没有,蔺相如干完这件大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赵国这个国家有没有因为他的功劳变得更强大?或者,他后来还做了什么惊人的举动?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段历史的秘密。
重温完璧归赵
现在,咱们先回到战国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83年前后。那时候,赵国正处在一个危险期:秦国是当时的超级强国,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周边小国。赵国有个宝贝叫和氏璧,是一块稀世美玉,价值连城。
秦昭王看中了它,假意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其实就是想骗赵国白白交出玉璧。赵国国王赵惠文王很为难啊,不给吧,得罪了秦国,可能被灭;给吧,又怕对方反悔。
展开剩余90%关键时刻,蔺相如站出来了,他当时只是个小臣子,但聪明胆大,主动请缨去秦国处理这事。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果然,秦昭王拿到玉璧后就开始耍花样,不提城池的事了。这要是普通人,早就吓懵了。但蔺相如咋办?他先是用计抢回玉璧,威胁说如果秦王强抢,他就当场把玉璧砸碎。
这招太猛了,逼得秦王暂时服软。接着,蔺相如让随从偷偷把玉璧送回赵国,自己留下来面对秦国。后来,秦王没拿到玉璧,还得强装体面放他走。
就这样,和氏璧安全回归赵国,赵王逃过一劫,赵国也保住了尊严。这就是完璧归赵的经典传奇,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救了国。
可别以为这事完了就万事大吉。完璧归赵之后,蔺相如的生活可没闲下来。他一下子成了赵国的大红人,赵王当场就提拔他当上大夫。想想看,一个基层小官摇身一变跻身高层,这就意味着他要参与更大规模的决策了。
那么,接下来赵国还会遇到什么挑战?蔺相如的高升,会不会引来嫉妒或冲突?这背后,其实牵动着整个战国时期的权力格局变化,咱们得接着往下看,因为故事才刚刚开始。
飞黄腾达之后,麻烦也来了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大功,赵惠文王龙颜大悦,直接把他提拔为“上大夫”,这位置可不低,可以说是瞬间跻身赵国顶级贵族行列。想想看,一个出身不显赫、没有军功背景的人,凭借一次外交行动就爬得这么快,这能不招人眼红吗?
特别是那些跟着赵王打江山的武将们,心里更不是滋味了。武将的地位,那都是真刀真枪、用命在战场上拼杀换来的。
他们看着蔺相如,心里大概在嘀咕:这老兄不就是耍了点嘴皮子,把块破玉弄回来了吗?我们在前线流血牺牲,功劳还不如他一次出差?
很快,这种不满就显现出来了。蔺相如第一次参加高级别的朝会时,就明显感觉到了异样。
那些武将们,包括后来非常出名的大将廉颇在内,看他的眼神都带着轻视,甚至在他面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意思很明白:你一个新来的,凭啥跟我们平起平坐?
史书记载,廉颇当时甚至公开扬言:“我遇见这个姓蔺的,非得当面羞辱他不可!”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可想而知压力有多大。这还没完呢,巨大的外部危机很快让赵国君臣暂时没空内斗了。那个没拿到和氏璧的秦王,怎么可能咽下这口气?
秦国憋了个更大的招,目标直指赵国的核心,国王本人。
比完璧归赵更惊险的“面子保卫战”
完璧归赵几年后(大约在公元前279年),秦王又使出新花招。他派使者邀请赵惠文王在边境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搞一次友好会盟。
听起来像是要握手言和,对吧?但明白人都懂,这哪里是真心言和,分明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鸿门宴。
想想看,秦王刚在玉璧的事上吃了大亏,以他好胜的个性,能轻易罢休?他派人来邀请赵王,摆明了就是想把场子找回来。秦王在自家地盘上,手握重兵;赵王如果去,人身安全完全没有保障,去了就是羊入虎口。
可要是不去呢?那问题更大!赵国会在天下人面前显得胆怯懦弱秦国就有了联合其他国家、名正言顺攻打赵国的借口。
不去是怂包,去了是赌命。赵国朝廷上下真是愁云惨淡,赵惠文王本人也怕得要死。这时候,又是谁站出来了呢?对,还是蔺相如。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不去肯定不行!但去了也不能任人宰割。
他建议赵王一定要去,而且表示自己会贴身护卫,保证赵王的安全和尊严。考虑到武将们在对付这种外交陷阱上的经验确实不如蔺相如,赵王最终还是点了头,带着蔺相如和必要的护卫去了渑池。
果然,酒宴刚刚开始,秦王就开始耍流氓了。他仗着在自己地盘,又有强大的军队撑腰,故意羞辱赵王,想让赵王下不来台。
秦王借着酒意对赵王说:“老哥,我听说你挺喜欢音乐啊?来,给老弟弹个瑟听听?”这哪里是请求?简直就是命令!让一国之君像伶人一样当众演奏,这不是羞辱是什么?
赵王又气又怕,脸都憋红了,但看到周围秦军卫士虎视眈眈,不敢直接拒绝,只好憋屈地弹了一下。这一弹可坏了,秦国的史官马上煞有介事地记录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令赵王弹瑟! 白纸黑字,秦国就等于在“国际舆论”上宣称:赵王在秦王面前低了一等,是听命行事的小弟。
就在这赵国尊严即将扫地、赵王羞愤难当的关键时刻,蔺相如豁出去了!他捧着一个缶(一种瓦器),大步流星走到秦王面前,也“客气”地要求:“秦王,我们赵王请您敲一下缶,大家乐呵乐呵?”秦王一听脸就沉下来了,直接拒绝。
蔺相如寸步不让,目光如炬地盯着秦王,直接把话挑明:“我和您之间,就五步的距离!我的血可以溅您一身!”意思非常明确:你不敲?我马上可以跟你同归于尽!
秦王的侍卫想冲上来,但都被蔺相如那不要命的气势震慑住了。秦王眼看这人真是不要命了,迫于情势,只好极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等的就是这一刻,立刻回头叫赵国的史官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给赵王敲缶助兴!刚才丢掉的面子,瞬间找了回来。
秦国的群臣不甘心,又有人喊话:“请赵国拿十五座城池给我们大王祝寿!”蔺相如反唇相讥:“行!那秦国也得拿咸阳(秦国都城)给我们赵王做寿礼!”你来我往,针锋相对,整个过程中蔺相如寸步不离、寸土不让,气势上一点没输。
直到宴会结束,秦国也找不到借口发难,赵王终于被蔺相如安全护送回国。
渑池之会,蔺相如又一次护住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这次护驾之功更大,蔺相如再次被提拔,直接升为“上卿”,位置在廉颇之上!这官职跳得,真是让人眼晕。
但大家想想,廉颇心里是什么滋味?面子危机是解决了,可内部的火药桶,也被点得更旺了。
躲不开的内部“硬骨头”与外部“真铁拳”
蔺相如在渑池立下大功,一跃成为赵国“上卿”,位次甚至超过了功勋卓著的老将廉颇。这种待遇,彻底点燃了廉颇心中的怒火。
武将的自尊心被严重挑战了!一个靠耍嘴皮子、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人,地位居然比在沙场上拼杀几十年的老将还高?
廉颇愤愤不平,公开宣称:“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当面羞辱他,让他难堪!”消息传到蔺相如耳中,他却做出了让人意外的举动——躲。
蔺相如开始刻意避免与廉颇见面,每逢上朝的日子,总是借口生病;出门远远看到廉颇的车马,也立刻调转车头绕道。蔺相如的门客们看不下去了,觉得自家主人太软弱、太丢人,纷纷想辞职走人。
蔺相如拦住了他们,问:“你们觉得,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更可怕?”门客们当然说秦王。蔺相如语重心长地说:“对啊!那连秦王我都不怕,在朝堂上敢据理力争,面对刀剑眼睛都不眨,我怎么会怕廉将军呢?
我之所以处处避让,是因为秦国现在只所以不敢轻易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俩还在。如果我们两虎相争,必定有一伤,那正好给了秦国可乘之机啊!我避让廉颇,是以国家大事为重,把私人恩怨放在后面!”
这就是流传千古的“负荆请罪”的前奏。后来廉颇听说了这番话,为自己的狭隘感到羞愧,于是脱下战袍,背着荆条(一种带刺的枝条,象征甘愿受罚)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赔罪。
两人冰释前嫌,结成生死之交,共同护卫赵国。这是后话,但也说明了蔺相如处理内部矛盾的远见和胸襟。
然而,历史的残酷很快就到来了。秦国经过几十年的韬光养晦,到了秦昭襄王后期,特别是战神白起崛起后,统一天下的决心和实力都已势不可挡。
秦国步步紧逼,一步步蚕食赵国的土地和战略要地。蔺相如虽位居高位,但面对秦国强大的国力和白起这样的军事天才,个人的智慧和外交策略能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赵国在军事决策上也出现了重大失误。
一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公元前270年左右的阏与之战。当时秦军越过韩国本土,偷袭赵国西部的军事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意图截断赵国本土与上党郡的联系。
赵王紧急召集大将们商议对策。廉颇认为阏与道路狭窄艰险,极难救援,去了也很难打赢。但另一位大将赵奢(赵国名将,纸上谈兵的赵括之父)却认为道路狭窄才有机可乘,狭路相逢勇者胜。
蔺相如作为上卿,他的态度呢?他与廉颇看法一致,认为不能救,或者应该谨慎。可惜,赵王最终采纳了赵奢的意见,虽然赵奢此战凭借勇气和计谋奇迹般地击败了秦军,暂时解了阏与之围,但也暴露了赵国在战略上过分依赖名将的个人能力、缺乏对秦赵两国综合国力巨大差距的清醒认识。
秦国的攻势并未停止。更致命的打击出现在公元前262年,秦国为了争夺上党郡,向赵国发起了规模空前的进攻,这最终导致了战国史上最惨烈、也最具有决定性的长平之战爆发。
此时的蔺相如,已经是一位垂垂老者,身患重病卧倒在床。当他听说前线主帅被赵王换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代替老将廉颇时(这是秦国反间计的成果),蔺相如挣扎着从病榻上爬起,强撑着去劝阻赵王:“大王啊!您让赵括取代廉颇,就好像胶住调弦的柱子再去弹琴一样死板啊!赵括只会读他父亲写的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变通……”
可惜,此时的赵王已被连小胜冲昏头脑,听不进逆耳忠言。长平之战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赵括冒进被围,四十多万赵国精锐被白起坑杀。赵国遭遇毁灭性打击,元气大伤。
而蔺相如这位一生都在为国家、为尊严奔走呼号的名臣,在巨大的遗憾和忧愤中,可能是在长平之战爆发前夕,或是在得知赵括为将之后不久,便与世长辞了。他带着未竟的志愿和深切的忧虑,离开了这个他为之奋斗终生的赵国。
发布于:江西省股票配资排名在线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