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艾伦举起英格兰公开赛冠军奖杯时,脸上难掩不满。 十万英镑的冠军奖金与尼尔·罗伯逊在沙特大师赛获得的五十万英镑形成鲜明对比。“我比尼尔多赢一场、只少赢一局,积分却差40万? 这制度该改革了! ”艾伦的讽刺直指斯诺克排名系统的荒诞。
2025年9月,艾伦在英格兰公开赛连胜五场决胜局,捧起史蒂夫·戴维斯杯。 这场胜利为他带来10万英镑奖金,世界排名从第10升至第7。 但艾伦发现,罗伯逊早在赛季初的沙特大师赛夺冠,奖金高达50万英镑,直接跃居世界第三。
更让艾伦不解的是数据对比:他在英格兰公开赛赢下32局,罗伯逊在沙特赢33局,且艾伦多打一场比赛。 但两人的赛季积分差距竟达40万英镑。 沙特大师赛赛制更短:前几轮抢6、决赛抢10,世界前16选手甚至无需打资格赛。 而艾伦的英格兰公开赛需从64强打起,前几轮抢4,决赛抢9。
斯诺克排名制度历经多次变革。 1976年首次引入排名时,仅统计世锦赛成绩,冠军积5分。 1980年代后,随着赛事增多,积分系统逐渐完善。 但2014年,世界斯诺克联合会彻底改用“奖金排名制”,以球员两年内累计奖金决定排名。
这一制度曾被认为更直观,但如今暴露出严重问题。 高奖金赛事权重过大,导致球员排名与实际表现脱节。 例如,特鲁姆普上赛季仅夺一冠,但因沙特大师赛的高奖金,总奖金领先四冠的凯伦·威尔逊60万英镑。
沙特大师赛的冠军奖金与世锦赛持平(50万英镑),但赛制强度天差地别。 世锦赛决赛需打35局,沙特决赛仅19局;世界前16选手更可直接从32强起步,免打资格赛。
这种“捷径式”赛事引发公平性质疑。 肖恩·墨菲公开支持艾伦,指出:“我曾赢下直布罗陀公开赛,排名却不升反降。奖金制扭曲了竞争本质。 ” 墨菲主张回归积分制,按赛事难度和成绩加权计算排名。
艾伦并非孤例。 2025年世锦赛后,阿里·卡特因赵心童积分保留规则跌出前16,痛失直接晋级大师赛的资格。 多名球员认为,当前制度过度依赖奖金,忽视比赛质量和局数等竞技指标。
墨菲在播客中强调:“大多数球员希望回归积分制。 胜利就是胜利,不应被奖金数额绑架。 ” 但世界斯诺克联合会尚未回应,现行制度已沿用近十年,调整涉及赞助商利益与赛事平衡。
尽管对制度不满,艾伦通过技术调整提升状态。 英格兰公开赛前,他更换钛合金先角球杆,增强对母球控制力:“新球杆让长台准度回归,击球时机更精准。 ” 特鲁姆普同样因更换球杆找回信心,称新杆“出杆稳定性远超旧杆”。
球员的技术优化与制度困境形成反差。 艾伦坦言:“我的水平足以抗衡特鲁姆普和威尔逊,但稳定性需提升。 只要进入单球台阶段,我不惧任何对手。 ”斯诺克的排名争议折射出职业体育的经典难题: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竞技公平。 当一场短赛制的冠军奖金等同于百年世锦赛,球员的汗水与局数是否已被明码标价?
股票配资排名在线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